中國人認為有機大米是蛋白質含量越多越好。日本人吃有機大米要求有機大米的蛋白質含量越低越好。
那有機大米的蛋白質含量是多好呢,還是少好呢?
其實日本人對有機大米蛋白質的要求有一定道理,人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最多只有50%,蛋白質含量過高,不僅不被吸收,而且會產生一定副作用,造成對骨骼、心臟、血液等功能的損害,降低人體免疫抗病的能力。
所以,有機大米的蛋白質含量還是低一些比較好,而且,蛋白質含量過高的大米會影響口感。
科學吃米飯可防慢性病
有機大米飯是多數中國人每天要吃的主食,如果掌握吃米飯的健康原則,日積月累,不知不覺就能起到防病抗衰的作用,對慢性病人極為有益。
盡量讓米“淡”:是盡量不要在有機米飯當中加入油脂,以免增加額外的能量,也避免餐后血脂更多地升高。炒飯最好少吃,加香腸煮飯,或者用含有油脂的菜來拌飯,也應當盡量避免。盡量不要在有機米飯當中加入鹽、醬油和味精,避免增加額外的鹽分,不利于控制血壓和預防心血管疾病。加醋、用紫菜包裹、中間加入蔬菜和生魚一類的做法是符合清淡原則的。醋本身可降低血糖反應,并能幫助控制血脂;紫菜和生魚也是對心血管有利的食材。只要不吃過咸的菜肴,紫菜飯卷是相當適合慢性病人食用的主食。
盡量讓米“粗”:就是盡量減少精白米飯,它們的血糖反應過高,對控制血糖和血脂均十分不利。只有吃足夠多的纖維,才能有效地降低米飯的消化速度,同時可以在腸道中吸附膽固醇和脂肪,起到降低餐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。一些營養保健價值特別高的米,如糙米、黑米、胚芽米等,雖說有益健康,但每天吃百分之百的糙米飯,口感上覺得不適,難以長期堅持。因此,在煮飯時不妨用部分“粗”糧和有機大米合作,口感就會比較容易接受。最好先把“粗”原料放在水里泡一夜,以便煮的時候與米同時熟。
盡量讓米“亂”:是在烹調米飯米粥時,最好不要用單一的米,而是米、粗糧、豆子、堅果等一起同煮。如紅豆大米飯、花生燕麥大米粥等,就是非常適合慢性病人的米食。加入這些食品材料,一是增加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,二是起到蛋白質營養互補的作用,能夠在減少動物性食品的同時保證充足的營養供應。
盡量讓米“色”:白米飯維生素含量很低,如果選擇有色的米,并用其他的食品配合米飯,讓米飯變得五顏六色,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其營養價值。煮飯時加入綠色的豌豆、橙紅色的胡蘿卜、黃色的玉米粒相配合,既美觀,又提供了維生素和類胡蘿卜素抗氧化成分,特別有利于預防眼睛的衰老。選擇紫米、黑米、紅米與白米搭配食用,能提供大量的花青素類抗氧化成分,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。有機大米是老弱婦孺皆宜的食物。病后脾胃虛弱或有煩熱口渴的病人更為適宜。母乳奶水不足時,可用米湯來輔助喂養嬰兒。
有機大米作粥易消化吸收,作大米粥時,不要放堿。大米是人體維生素B1的重要來源,堿會破壞大米中的維生素B1,使維生素B1缺乏,出現腳氣病。
不能長期食用精米,而對糙米不聞不問。因為精米在加工時會損失大量營養,長期食用會導致營養缺乏。所以應粗細結合,才能營養平衡。
用大米制作米飯時一定要“蒸”而不能“撈”,因為撈飯會損失掉大量維生素。
有機大米的分糙米和簡政精米兩類。糙米營養價值比精制大米高。
稻谷由谷殼、果皮、種皮、外胚乳、糊粉層、胚乳和胚等各部分構成。糙米是指脫去谷殼,保留其它各部分的制品。
精制大米( 即通常所說的大米)是指僅保留胚乳,將其余部分全部脫去的制品。稻谷中除碳水化合物以外的營養成分(如蛋白質、脂肪、纖維素、礦物質和維生素)大部分都集中在果皮、種皮、外胚乳、糊粉層和胚(即通常所說的糖層)中,糙米的營養價值優于精制大米。隨著營養科學知識的普及,糙米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喜愛,并被視為"文明病"的克星。